为什么中国现在还没有非常重量级的科学突破?我个人认为,中国的科学家基础非常好,勤奋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的。我感到,与西方比,中国科学家不仅要有基础,不仅是要勤奋,还要有胆识。有胆就是敢,要敢为天下先,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,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去做。更重要的是有识,就是你要有非常尖锐的目光,不要让大的发现从你眼皮底下溜过去。
科学顿悟——李白、庄子的启发
首先来看一下科学方法。大家知道科学方法有两种:一种是实验,除了数学以外,所有其它的科学发展都要靠实验,归根到底科学是实证性的;另外一种就是理论,理论是什么呢?理论就是根据一定的前提,用逻辑推理的方法,从前提推导出结论来。请想一想,除了实验与理论以外,还缺少什么东西?我的想法是,现在不是提倡创新吗?不是提倡原创性吗?我感觉到真正原创性的东西需要有突破。要有突破,怎么能达到呢?光靠逻辑思维是没有办法突破的,因为逻辑思维只是从已知的前提出发,然后用一步一步的推理推出结果。说到底,结论已经隐含在前提里面,从根本上讲,并没有新的东西。你要有新的东西,就必须突破这个前提,必须突破这个逻辑体系,提出一个新的体系来。就是科学探索的顿悟,这点和艺术、文艺的灵感是极为相似的。大家都知道著名国学家王国维的“治学三境界”,最后一个境界是:众里寻她千百度,暮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暮然回首为什么会发现那人在灯火阑珊处呢?一个原因是你已经众里寻她千百度,你已积累了很多资料,但是最后的突破是带有偶然性的。不仅是带有偶然性,而且可以从别的领域得到启发的。
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,以提出介子说获得诺贝尔奖,他写了一本书。书中说,他在科学研究中的突破,和李白、庄子很有关系。他特别提到李白一篇文章的开头:“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,光阴者百代之过客”,他从这两句话中得到灵感,就怎样处理微观基本粒子的时空观得到了启发。他又从《庄子》的“为混沌开七窍”悟出了基本粒子从一个最原始、没有特性的东西分化出来成为各种各样的粒子。所以他认为东方的哲学思想、东方的文化、东方的文学,对他的科学研究非常有启发。
“分久必合”——从分析法到综合法
大家都读过《三国演义》,开宗明义的几句话是:“天下大事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,我感觉到后面两句话不仅是对天下大事,对科学也适合。西方科学在文艺复兴以前是没有分化的,甚至连科学这个名称也没有,而是叫做“自然哲学”。当时的学者,像达·芬奇那样的人,用现在的眼光来说是横跨各个领域,他既是画家,又是雕塑家,又是生理学家,又是医学家,又是建筑师,又是航空理论家……他的头衔可以报出一打以上。科学的分化是在文艺复兴以后,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逐步分化的。分化到今天,已经越分越细。这个分化是推动自然科学的,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各种物质文明,都是近三百多年来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突飞猛进所造成的结果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分。分!不仅是分科,使大家可以集中精力于一个专门学科,专心致志地去研究;分!更重要的是运用分析法。分析法的老祖宗是伽里略,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实验,就是斜塔实验。斜塔实验看起来很简单,但其思想非常重要。在伽里略以前,人们普遍认为越是重的东西所受到的重力加速度就越大,速度就越快。伽里略说:不对!他指出:物体无论轻重,在重力场作用下的加速度和速度都是相等的,斜塔实验的轻重两个球同时落地,证明伽里略是对的。别以为斜塔实验看上去很简单,实际上这开了近代科学使用分析法的先河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古希腊学者与伽里略的想法不一样,主要因素是空气阻力。一根羽毛掉下来很慢,而一个铅球掉下来很快,差别在于空气阻力。伽里略的功劳在于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,光是研究在重力下这个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,结果他得出了与古希腊学者不同的结论,开了现代科学分析法和实验法的先河,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。这就是为什么千禧年的时候大家选最有影响的科学家,他的名字在里面。
我个人的看法:今天是到了分久必合之时,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形势变了。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复杂。很多人认为21世纪的主流科学是生物学,生物是一个极端复杂的大系统。就拿人体来讲,就拿大脑来讲,我这样问:“你把人体的每一个细胞、每一个分子、每一个原子都弄清楚了,你就了解人体了吗?你对大脑里的每一个神经元、每一个突触,以及其中的每一个分子、原子、基本粒子统统研究透彻,你就了解大脑的功能了吗?”显然不是的,对这种复杂系统,我们习惯于物理的思考,物理学有个特点:你越深挖就越根本。物理学最根本的东西还在更深的地方,我们现在还不知道。但是生物学和脑神经科学是不一样的,我相信这方面最后的突破不是靠往深处发掘,而是要从整体观念探索横向的联系,要考虑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因素。换句话说,光靠分析法不够,还需要综合法。五年前,我在《科学》上发表了一篇文章,就提出这个想法,我说:“新世纪的曙光在东方”,我当时是这样讲的:“综合法必将东山再起”。所以我们现在要考虑到整个科学的由分到合,百川归海,文化合流。
重要的是要有新思想——NEW IDEA
前几天我在几所中学里作讲演,现代中学生很有头脑。我讲到合,讲到要消除各个行业之间的阻隔,要培养通才。一位女学生站起来,她说:“沈先生!你说要培养通才,而达·芬奇这样的通才是天才,我们都是凡人,凡人是成不了通才的。你要是样样都学,就样样不精,结果变成了万金油。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法?”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,我回答她:“我理解你的意思,所谓通才教育,不是叫你每样都去学,而是叫你根据自己的爱好、本身的基础和条件,然后根据当前形势,选择最适合你的东西去广泛地学习。”根据我的观察,科学家越是钻得深的越是容易跳出来。这和井底蛙不一样,青蛙在井里,那口井越是深就越难跳出来。我打了个比喻,这个井底是个弹簧,你越是往下钻得厉害,那个弹簧越压缩得紧,然后你一松手就蹦起来越高。我讲这个话是有根据的: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盖尔曼,他是一位神童,非常聪明。他研究基本粒子的规则——“重子八重态”,提出“夸克”,得了诺贝尔奖。你猜后来他干什么?如今他在新墨西哥沙漠里的圣菲研究所做大系统的研究,研究自我意识。从基本粒子到自我意识,这个当中有多少跨距啊!
第二位是美国的著名物理学家费因曼,量子场论专家。他提出了费因曼图,他在场论当中解决了发散问题,和日本的朝永振一郎一起得了诺贝尔奖。费因曼的兴趣十分广泛,他研究美洲土著的手鼓;他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去研究原始部落;他曾经破译过玛雅文字。他最著名的一手,就是1985年美国的一个太空梭在天空中爆炸,很多人都找不出原因,他做了个实验,把一个橡皮圈浸在液氦里面,拿出来往桌子上一摔,碎了!他说问题就是你们的密封橡皮圈受不了低温,太脆的缘故。这个人的兴趣是广泛得不得了。
盖尔曼有些发现并非只是他一个人的,而是与别人同时发现的,一位犹太人叫尼曼(YuvalNe'emann),原先是军人,以色列政府派他到伦敦去担任武官。他爱好物理学,有机会到剑桥大学听课。听了几年以后,他不做武官了,就去钻研粒子物理,结果他和盖尔曼同时提出“重子八重态”。很可惜的是他没有得诺贝尔奖,但他和盖尔曼在这个问题上做出的贡献是半斤八两的。这样例子可以举很多,比如说大家知道的一位著名的美国天文物理学家哈伯,他以发现宇宙膨胀著称,于是才有宇宙大爆炸说。哈伯原本是军人,退伍后当律师,后来才从事天文学研究。
最近发表的微波各向异性检测结果,发现95%以上的宇宙物质是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,其中25%是暗物质,70%是暗能量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